close

 

 

band-691224_960_720.jpg

 

一、六度分隔理論:我們和任何一個陌生人所間隔的人都不會超過六個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斯坦利·米爾格蘭姆(Stanley Milgram;1933—1984)在1967年做了一次連鎖信實驗,希望為我們描繪一個聯結人與社區的人際聯繫網,結果發現了著名的“六度分隔現象”。在這一現象中,我們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都不會超過六個!也就是說,你最多通過六個人便可以聯結到這個世界上的任何一個陌生人,包括美國總統、聯合國秘書長、微軟公司總裁等級別的人物。

在米爾格蘭姆看來,如果我們每個人平均認識的連絡人是260個,那麼統合到六度分隔理論中,其六度就是26066=308,915,776,000,000(約300萬億人)。消除中間的一些節點重複,這也覆蓋了整個地球人口的若干倍。

六度分隔理論是我們經營好弱關係的核心邏輯之一,我們與世界上的任何一個社交網建立聯繫同樣不會超過六個人!用最簡單的話描述就是,你最多只需要六次聯結,就能從某個陌生人那裡獲得自己需要的資源,達到目的。

二、150法則:我們維持強關係的數量上限不能超過150個人

強關係網所能夠容納的人數是有限的,有限的人數決定了無法為我們提供無限的資訊,也不能及時地為我們更新資訊。“赫特兄弟會”是發源於歐洲的一個自給自足的農民自發組織,這個組織的目的是維持所在地區的民風,並且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有意思的是,他們在內部有一個不成文的嚴格規定:每當聚居的人數超過150人的規模,他們就會把組織變成兩個,然後再各自發展。後來,這一規定就演變成了著名的150法則。

1.從組織管理的角度看,把成員數量控制在150人以下是最有利於管理,也是最有效率的一種組織形式。

2.一個群組的人數一旦超過150人,我們就面臨管理上的失控和組織效率的降低。

在150法則中,“150”成為一個普遍公認的“我們可以與之保持社交關係的人數的最大值”。不管你曾經認識多少人,或者通過一種社會性網路服務與多少人建立了聯繫,你的強關係網仍然符合150法則。我們所有的“強連結”在效率層面只夠維持150人,一旦超過這個數值,管理的效率就會大大下降。

在現實生活中的許多領域,我們都能看到150法則的應用。例如,中國移動的“動感地帶”的SIM卡只能保存150個手機號,在社交工具MSN中,也是一個MSN帳號對應150個連絡人。這充分說明了強關係聯結和管理的局限性。我們無法由自己一個人去聯結超過150人還能有效地與之互動,因此必須開拓弱聯結,通過六度分隔的方式與有可能發生聯繫的每個人打交道,實現需求的互補和資訊的互動。

三、二八法則:我們80%的社會活動被強關係佔有,但20%的弱關係才是高價值的

人際關係的聯結也符合二八法則,即我們80%的社會活動可能被150個強聯結所佔據,但另外20%的弱聯結才是高價值的,決定了我們的生活和事業。一個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會把80%的精力都投入強關係中,和親朋好友打交道,和上司、同事與客戶每天一起工作,這些部分往往佔據了我們一整天的時間。除此之外,我們每天或每週會有一些時間與弱關係接觸,比如見見半年未曾謀面的老同學,週末參加社交聚會,等等,但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很少。

可是真正地改變我們人生的是什麼呢?正是這些只占20%的社會活動的部分。例如,你現在的工作並不是親人和職場前輩介紹的,而是來源於一次商業展覽上的某位元陌生客戶,你們只談了一次就非常投緣;你的妻子也並不是親朋好友介紹的,而是在一次社交聚會中偶遇,或相識於一個相親網站,這是典型的弱關係平臺。你看,僅僅這兩件事,已經安全改變了你的事業和生活。

四、熟人無用:熟人網給我們足夠的安全感,但也為我們設置了一個不可逾越的上限

在未來,我們面臨的是一個熟人無用的時代。熟人的功用仍然存在,但將僅限於對我們的精神支持和心靈撫慰,熟人給予我們足夠的安全感,能讓你在必要時擁有一個精神港灣,傾訴心聲,但作用也許僅此而已。熟人關係網所起到的功能是有上限的,因為熟人關係網能提供的資訊和所擁有的資源都是有限的,並且具有同質化的特點。

在未來,我們所有的社交和事業資源都將有賴於那些不怎麼熟的弱關係。弱關係可能不能給予你足夠的安全感,但它在資訊和資源層面沒有上限。因此,熟人無用的本質是,熟人可以為你提供一個基本的平臺,但卻無法幫助你飛得更高。認識不到這一點的人,他們就無法理解自己今天如此糟糕的命運。

五、1%法則:1%的人製造內容,10%的人傳播內容,89%的人享受內容

在弱關係的世界中,一個被事實證明法則正在逐漸成形,那就是:如果在網路平臺有100個人,只有一個人會創造內容,10個人會與其互動(對其評論或者提供改進意見),而其他的89個人僅僅是流覽和享受這些內容。這就是1%法則。

從這一法則來看,資訊的傳播已經變得極為高效,因為我們只需要1%的使用者製造內容,10%的使用者則用來傳播內容,剩下89%的使用者可以輕鬆地享受內容。這一法則使我們從強關係的互相義務中解脫出來,利用這個由弱關係構成的平行分佈型的資訊網路來快速獲得資訊。

就是說,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為了得到一個答案、獲取一個機會,已經不再需要拿起電話打給所有的親朋好友,而是打開窗戶,讓外面的資訊飄進來。你只要在五花八門的資訊中找到自己需要的就可以了。在開放性的世界中,總有一些人在創造和分享一些重要的資訊,你要做的就是轉發和享用。

同時,我們自己也成為其中的一個弱關係節點,成為1%創造內容和10%轉發內容的部分。這個過程中沒有強制的義務,只有主動分享的樂趣,就像微信流行的轉發行為一樣。我們的舉手之勞也會換來別人轉發自己的資訊,何樂而不為呢?運用1%法則,能夠充分地幫助自己融入弱關係的價值鏈,成為開放性世界的一個分子。

六、鄧巴數理論:你最親密的熟人不會超過7個人

無論我們的QQ、微信有多少好友,微博上面有多少粉絲,人類智力允許我們擁有穩定社交網路的人數最多只有150人。其中,關係最親密的僅僅7人而已。這是著名的鄧巴數理論。這一理論被認為是很多人力資源管理以及SNS的基礎,我們無法對一個群組進行無限的人員擴充,因為能夠精確跟蹤和深入交往的人數為20個左右,最親密的則不超過7個。甚至可以毫不客氣地說,不管你的強關係網有多廣,你最親密的熟人都不會超過7個人。

因此,擴大強關係的社交網並依靠強關係來打天下的計畫過於天真,不是你想一想就能做到的。在過去,人們的觀念是認識1000個人不如深交20個人;但在今天,我們的觀念應該變成深交20個人的同時再去與1000個人建立弱聯結。對未來的社交,我們的計畫應該是基於一個大的開放的整體系統,突破強關係對於人數的限制,不再把主要的時間都用到親密關係上,而是使用弱關係平臺每一個聯結。

要知道,當你認為自己是在對方深入交往的20個人之中時,也許對他來說你只是150個人之外的關係。這可能是盲信強關係之於我們最大的弊端——我們無法精確地彼此定位。要突破鄧巴數理論的限制,就要改變自己對於社交的定位,從弱關係的視角看待和別人的每一次聯結。

七、滾雪球效應:有效的弱關係聯結會引發積極的“滾雪球效應”

在人們為強關係所進行的辯護中,經常存在著太多的一廂情願和謬誤。比如,有的人認為一個有本事的熟人可以為他帶來很多附加的高品質人際關係,幫他辦成很多高價值的事情。這個觀點的基本面沒有問題。問題是,如果你將他視為自己人際關係的唯一通道,那麼他是不存在滾雪球效應的。的確,一個有本事的人和你建立了聯結,成了你的熟人,然後為你介紹其他的人,拉入共同的人際關係,這個雪球可以變得非常大,可它是有上限的。

你認識了一個行業內的牛人,他成了你的強關係,並不意味著你就能直接通過他認識另外一個牛人;你和一個意見領袖成為密友,也並不代表你就會被別人認可。在強關係中,兩者之間不存在因果邏輯。因為強關係天然具有封閉的一面,同時又有數量的上限。所以我們在現實中經常看到,一個人儘管有某位特別有本事的親戚或熟人,可他仍然一事無成,他很難通過這位親戚或熟人跟其他的社交網搭上關係。

但在弱關係的聯結中,情況完全不同。相比強關係網的整體性,每一個弱聯結都具備單獨管理的一面,弱聯繫之間往往互不相識,這就規避了同質性。我們與弱關係的連絡人之間構成了一個又一個獨立的橋樑,分別通往其他的社交網;我們打通這種聯結不存在任何的熟人關係網之間的障礙(每個人都能體會到這種現實的障礙)。因此,生活中我們可以發現,那些為你帶來商業關係、資金管道的總是一些熟人關係網之外的人,而不是你的熟人(雖然他們可能具有這種能力)。通過類似的弱聯結,我們等於打開了另一條可以無限聯結下去的通道,進入新的關係網,涉獵新的行業,並且推動自己的社交繼續串聯下去。

八、能力是基礎:我們自身的能力是吸引別人主動聯結的基本保證

在這一原則中你將清醒地認識到,當你真的通過弱聯結創造了滾雪球效應後——你認識了很多新的朋友,或者說積累到了足夠多的人際關係,有了大量的新管道,發現了更好的機遇,但當你要具體地執行一些計畫時,就會發現自己的能力、想法、理念和經驗才是最重要的東西。

無論你之前用了多長的時間、多大的努力去爭取並管理自己的強關係與弱聯結,從中挖掘機遇,到最後落實在具體的行動中時,最大的瓶頸和最大的成功保證都一定是你自己。比如:當有人給你介紹了一個身家百億的朋友,他願意給你一個一億元的專案,熱情地建議你賺點“小錢”時,你是接受還是拒絕呢?決定你能否把握機遇的,最終還是能力,否則你從弱關係中獲得的只是一些讓人羡慕但毫無實際價值的聯結,僅此而已。

九、隨機法則:每一個人都可能隨時與你建立弱聯結,提供強有力的幫助

弱聯結的隨機性意味著,以往定向、穩固的強關係社交被顛覆了。隨機性代表著聯結的不確定性——這個世界的每一個人都可能隨時與你建立聯繫,產生互動,而且可能是你做夢都想不到的人。例如,遠在千里之外的陌生人,網路上、生活中的泛泛之交,在宴會裡偶遇而產生交流的商業客戶,在博客或者微網誌有過短暫互動的網友,這些聯結具有極大的隨機性,但可能給我們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大幫助。

聯結的隨機性也帶來了另一種趨勢:費盡心機經營的人際關係或許比不過一次在手機社交平臺上偶然的聊天。這體現了線下社交與線上社交的巨大差距。線上下,我們為了和某人搭上線需要投入許多時間、精力乃至金錢;但線上上,可能兩分鐘就解決了問題。它沒有固定的目標,不需要計畫,也不用投入金錢,實質的效果卻是驚人的。

十、好奇心法則:要對外面的一切都充滿好奇,拓寬自己的視野

手機社交平臺帶來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世界,但由於互聯網的存在,人們的社交活動實際上反而有所扭曲——從以前的眼神、表情和嘴巴主導,變成了今天的“拇指行為”。人們動動手指就能瞭解世界,於是很多人對社交的深度需求急劇退化——他們對陌生人的要求不再是“我們能互相給點什麼”,而僅是“陪我一起無聊”。

現實中不少情況都是這樣的:一個人儘管在用手機聊天,與很多人溝通,可他的表情木然、眼神冷漠,聊天的內容也是枯燥和機械的。在這種退化的狀態中,我們對世界、對人和事均失去了最為寶貴的好奇心,這會讓你喪失在弱聯結中把握稀缺資訊和機遇的能力。在冷淡的狀態中,你根本看不到哪些人、哪些事情的出現對你是重大的利好,也很難接收新的資訊。

所以,有的人在社交場合儘管一直微笑著盯著與他交流的人,時不時地點點頭,其實他一個字都沒有聽進去。現代人在社交中的微笑是標準和程式化的,優雅得體,但互動的效果卻遠遠不如過去。我們開始變得缺乏深度交流,朋友很多,但僅局限於點頭之交,因此我們的人際關係網再廣,也很難有實質的收益——你的通訊錄中僅僅是記下了一個名字和電話而已,對你來說這沒有其他的價值,因為你對他們根本不瞭解,也不清楚這些人對你意味著什麼。

因此,要啟動自己的探索欲,主動和積極地瞭解這個社會的一切。視野開闊的人這時懂得走出去,跳出眼下的狀態,從外部世界尋找新的支援。你要學會看遠方,而不是盯著腳下;你要對一切都有興趣,而不是隨波逐流,用無所謂的態度面對變化;你要不斷拓寬自己的視野,對傳統社交網外面的人和事保持好奇心,不停地求知與探索,向遇到的每一個人謙虛求教;你也要相信,總有一些自己需要的東西就在很遠的地方,在自己尚未察覺的神秘角落,在那些還沒來得及打招呼的人手裡。有了強烈的好奇心,我們就不會錯過那些寶貴的資訊和值得珍惜的朋友。

十一、分別滿足法則:努力在社交中實現分別滿足,而不是等價滿足

未來我們應該採取的社交策略是,及時瞭解身邊不同人的需要,對他們進行分別滿足,提供令他們各自滿意的方案,做到讓朋友舒心,讓客戶對你產生依賴感,而不是跟每個人都進行等價交換。

等價滿足是我們在社交中最忌諱的做法,因為“等價”的本質是功利的,完全看對方的價值決定是否跟他交往。等價滿足的邏輯是這樣的:我為你貢獻了20元,你就不能只回報我19元;你想換取點什麼,就得拿價值相等的東西來交換,然後我們才能互相滿足。

假如我們始終秉持這樣的社交戰略,不要說建設好自己的弱關係,就連自己的強關係也難以長時間地維繫下去。因此,你必須信奉和堅持分別滿足的社交策略,要認識到人們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每個人對於朋友的要求都不一樣的。有人需要金錢的説明,有人需要指點迷津,有人需要市場機會,有人則需要一個薪資水準不錯的工作職位……我們要深切地理解每一個人對朋友的要求,並且努力地給予相應的滿足。在這個過程中,不要強求對方給予相同的回報。

十二、信息法則:弱關係社交中最重要的是資訊,而不是溝通的技巧

在高品質的社交互動中,起到關鍵的推動作用的總是資訊而不是溝通技巧。有效的資訊會產生好的人際關係,而技巧永遠是為內容服務的。如果你無法提供別人感興趣的資訊,你就是再巧舌如簧,也打動不了對方。

我們發現現實中的許多人都過於注重技巧,忽視了社交聯絡的本質是資訊。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也都有這種感覺,你做生意認識了很多陌生人,也許每個工作日就能收到十幾張名片,加上幾十個微信好友,但在過去半年後仍然能夠讓你記住的人,都不是那些口才最好的,而是在交談時給你留下最深印象的——他們言之有物,能讓你學到東西,瞭解到不同的觀點和資訊。就是說,高品質的朋友是最有“料”的。因為在一種穩固的關係中,總是需要雙方進行資訊的互動,彼此提供有用的資訊。

十三、定位法則:在社交價值鏈中,理性地找到自己的座標

在強關係和弱關係共同構成的“複合社交鏈”中,每個人都有一個獨特的位置,也就是座標。座標是由多種元素綜合決定的,不完全取決於他自身的價值。有人高一點,有人低一點,就像生物世界的食物鏈一樣正常。每個人都會有一個起點座標,也許你在這個價值鏈中居於很高的位置,也許僅能屈身角落,這都沒有關係。重要的是,你要從一開始便對自己有清醒的定位。因為人有了自知之明,方能發現正確的前進路線。

我們要對自己的綜合能力進行一次重新的檢查,包括職業、理想、背景、性格、環境等,打出一個總的分數,然後再審視自己既定的方針,看看這些不同的元素是否共融,找出阻礙自己開展計畫的問題、矛盾。這時你就為自己找到了一個初始座標——居於什麼位置,有哪些可用的人際關係聯結。有了座標,你就能找到自己需要的資訊,知道應該向什麼人請教,如何增加朋友的數量,或者採取什麼方法、去什麼地方拓展弱關係。

十四、優勢法則:發現自己最擅長的事情,並且強化這種優勢

發現優勢,強化優勢,就是擴大我們對於別人“有用”的地方。“有用”既體現在解決某些單一的問題,也體現在某些長期的工作。在這些領域內,我們可以做到別人(多數人)不能做到的事,這就是你的獨特優勢。有了獨一無二的技能,人們對你的需求就有了保證,自然紛紛聚攏過來,和你交朋友,或進行價值的交換。

什麼是我們最擅長的事情呢?不要憑直覺和本能確定,要將自己具有的本領一一地對比分析:我會哪些事情,擁有哪些專業能力?分別給它們打分,從中確定一個自己最擅長的技能,或者說能力,然後持之以恆、樂此不疲地去把它做好。你也不必做得非常出色,只要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能夠在這一方面保持比其他人聰明一點就夠了。只要擁有了一個最擅長的技能,就能在該領域內得到人們的讚賞,贏得人們最大程度的關注。

最後,不管你擅長多少事情,都要擁有一個最重要的技能。博學的人不一定受人歡迎,這是因為他雖然懂得很多,可沒有一件最擅長的事。或者說,他的拿手技能人們根本不需要。故而,熱衷於追求自己最擅長的事情並不能讓你自動獲得競爭優勢,因為這無法保證會有人願意幫你做成這件事,去實現結交人際關係的意圖。你必須為自己培養一種最重要的受人歡迎的技能,也就是我們的“核心能力”。畢竟,當有其他人和你做同樣的事情時,你要拿出更好的表現來勝過對方,而不是屈居人後。

不管是商業、工作還是生活情感中的競爭,使自己獨具一項核心能力都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代表了我們在別人的內心中所獲得的真正的評價。發現這種能力,然後還要盡最大的可能強化它,使這種優勢越來越大,方能受人關注,成為社交舞臺上的閃亮人物。

十五、金錢定律:不要用錢買路,要讓金錢在社交中居於最不重要的地位

在任何一個社會,金錢都能買來各式各樣的服務。但是,再多的錢也買不來別人對你的“尊重”與“愛”。記住這一法則:不要試圖用錢去購買關係,為自己鋪路,因為錢是一把雙刃劍。它也許能帶來一定的關係,但也會基於金錢的特殊性質,使來者的焦點都放在金錢上,而不是你的身上。所以,如果你希望僅憑自己的財力就建設好人際關係,獲得高品質的關係,結果一定會讓你大失所望。

當然,事事不能走極端。我們也不能完全摒棄金錢,因為金錢的確是社交的基礎,沒有錢可能寸步難行,很難想像一個連請人吃頓飯的錢都沒有的人,會有多麼出色的弱關係。但金錢並不是社交的全部,而且也不是社交的“上層建築”。如果在社交中過於重視金錢工具,唯一確定的是你身邊的人均是為利而來:他們有利則聚,無利則散。有錢時,你賓朋滿座;無錢時,你孑然一身。

總體而言,錢對於生活是很重要的,包括交朋友。但賺錢和花錢都只是人生的過程而已,你是否從中得到了人們的尊重和關注,要看你如何去付出金錢,怎樣去尊重別人。在社交的過程中,越是表現出蔑視金錢的態度,越容易獲得人們的關注與尊重;越是看重金錢,就越容易受到人們的輕視。自古以來都是如此。

十六、分享法則:交流、分享和聆聽是擴大弱聯結的最有效方式

我們要多參加一些線下的聚會,邀請那些從未謀面的人當面交流,加深瞭解,互通有無。在社交聚會上,重要的不是酒和蛋糕,而是社交的過程——你是否與人做到深度的交流、分享和聆聽?是否從平等的溝通中有所受益?

不要局限於線上的交流,為了積極地拓展實用的弱關係,我們要跟不同行業、不同經歷的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從他們那裡獲得回饋。我們要誠懇地當面與別人交換看法,聆聽他們對你的想法的具體意見——不管是正面的肯定還是反面的批評。成為一個願意分享的人,從交流和分享中得到別人的真實看法,你會從中得到一些與在熟人關係網中看到的截然不同的教益,你會從人們那裡得到一面鏡子,從裡面看到一些原本沒有顯現出來的問題,這正是社交的目的。

你要想為自己的人生尋找到與眾不同的突破口,就要勇於聽取他人的建議,學會和他人交流。包括陌生人、讓你討厭的人、被你輕視的人,每個人都是一個特殊的資訊源,那裡埋藏著我們意想不到的東西。所以不要小瞧他們,要開放性地溝通,平等地與之分享資訊,從他們身上收集任何有利於我們的東西。在這種廣泛的交流中,只要你的資訊通道沒有關閉,無窮無盡的弱關係就能幫你孵化自己的美妙想法。最關鍵的是,我們要善於從別人的經驗和案例中捕捉到問題的核心,去看到並抓住那些最重要的資訊,在不斷地求證中突破自己的瓶頸,提升自己的能力。

十七、無私法則:要努力讓自己的付出多於回報,成為一個無私的人

你能為別人沒有保留地提供價值,對方才會願意聯繫你並建立長期的關係。因此,無私的人最受歡迎,請在互動中多多地考慮別人,而不是你自己。那些總在計算回報的人,他最終的回報一定是零;那些更多地在考慮付出而不是索取的人,他才會得到盆滿缽滿的收穫。

1.無私意味著情感的全身心投入——在社交中不要保留自己的好感。

人們在這個世界上最在乎的是情感,對關係影響最深遠的也是情感。你不要以為和一個人的聯繫是有限的,也是短暫的,就可以只談利益不談友情。友情不僅是一種投資手段,而且是一種具備情感黏性的吸引戰略,一旦有了情感的聯繫,它會越粘越緊,將弱關係轉化為強關係。因此,不管別人如何對你,你都要把他當作我們的好朋友,而且是永遠的朋友。這種情感上的無私,最終會讓對方改變看法,被你吸引過來。

2.無私意味著慷慨大方——打動一個人的關鍵是慷慨和大方的付出。

在社交領域通行的原則不是想盡一切辦法貪圖便宜,而是用慷慨大方的態度幫助別人。小氣鬼永遠成不了社交場上的閃光人物,只有真誠地幫助人們,坦然接受付出多於回報的結果,才能在最後真正地實現“回報多於付出”。因為人們都願意和無私的人做朋友,而遠離那些自私自利的人。

十八、規劃法則:為自己的弱關係目標設定合理的規劃,制訂一份長遠的計畫

人人都想“朋友遍天下”,但實現這樣的目標是有過程的,它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要理性地對待社交,在規劃中應當包括以下三個部分:

(1)你最近五年內的長期目標和最近三個月的短期目標。

(2)在計畫上列出可以幫你實現每一個目標的人,或者應該尋求的人際關係方向。

(3)怎樣與第二點中所列出的人進行實質性的聯繫,對此要有明確的計畫。

一旦我們設立了目標和相應的步驟,就應把它們貼在自己經常可以看到的地方,而不是鎖進抽屜和拋諸腦後。這意味著,我們要行動起來,用合理的計畫去培養人際關係,在需要之前就去拓展弱關係,著手建立與不同領域的人際關係聯結的管道。

規劃法則的核心是,我們必須未雨綢繆,要在自己用到別人之前,就儘早地和他們建立,保持良好的溝通與聯繫,實現聯結。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把人們當作自己的好朋友,對他們以誠相待。最忌諱的是視弱關係視為利益至上的關係。如果你總是與別人因利而交,最後也會因利失去。

十九、勇氣法則:不要害怕被拒絕,要大膽無畏地與人們進行聯繫

勇氣是無論何時都不能丟掉的優秀品質,它具有非常神奇的魔力。沒有勇氣,我們可能什麼都做不成。比如,才華和能力相等的兩個人為何一個成功了,另一個卻失敗了?因為成功者勇敢地向別人推薦自己,他建立了很好的人際關係,懂得利用弱關係;失敗者卻缺乏走出去的勇氣,羞于向外界展示自己,所以默默無聞。

1.用索取的方式展示勇氣——你要樂於向別人求助。

在遇到問題時,我們要樂於、敢於而且及時地向朋友尋求幫助,索取一些友情範圍內的東西。可能這正是他想看到的。你應當像自己樂於幫助別人一樣,大膽地向他人索取。當然,你要做好別人說“不”的最壞的打算。如果你在任何事情上都不需要別人,我敢肯定,你的好朋友也是非常少的。朋友的本質是互相幫助,不存在只有一方幫助另一方的友情。如果你從不請求別人的幫助,朋友也會疏遠你,因為這可能會讓人們覺得你不需要他們。

2.“厚臉皮”才會有所收穫——別怕被拒絕,拒絕不會傷害人,不敢開口才是對自己的傷害。

這個世界有很多臉皮薄的人,他們自尊心強,也有能力,但生活卻很平庸,總是錯失良機。當他們抱怨社會時,並不明白原因就是出在他們的“薄臉皮”上。如果你害怕被拒絕,你將很難被承認。不管是和陌生人說話,或者是向朋友提出請求,向其他任何人介紹自己時,都要厚起臉皮,別怕被人們拒絕。這當然可能失敗,讓你陷入一種窘迫的境地,但要想有收穫,就必須承受這樣的風險。為了不錯過可能的機會,就不要放過任何可以展示自己的機會。

二十、尊重和坦誠法則:尊重帶來好感,坦誠勝過一切

我們要尊重每一個人,不分高低貴賤。要尊重對方的人格,而非身份、地位和財富。尊重應該是發自內心的、非功利的要求,並且坦誠、透明地面對雙方的交往。要向他人敞開心懷,沒有保留地交流和溝通,不要隱藏關鍵的資訊,這是一種有益並且極受歡迎的態度。

有效的關係總是來自真心的結交,而不是出於功利目的的打造。尤其對弱關係來說,由於對方和我們的生活沒有多少交集,所以對方並不會過於看重利益,反而對人的品質要求很高。他們站在很遠的距離上,首先審視並在意的,正是你的誠意。這時,尊重和坦誠比利益的誘惑更有作用。

要時刻記住,我們不是在打造自己的人際關係網路,而是在真心地結交朋友;我們不是要讓關係為己所用,而是要使自己在世界上不再孤獨。始終懷著這樣的心態,你就會尊重任何一個人。能夠從中得到的廣泛收穫,會是一個自然而然的可以使雙方心靈愉悅的結果,而不是只完成了我們精心構造的功利的計畫。

二十一、不求甚解法則:不要試圖完全瞭解我們的社交物件

在傳統的社交理念中,專家建議人們要深度地瞭解和你交往的這個人,深入對方的內心、生活和工作。但對弱關係來說,不求甚解才是一條最佳的策略。對強關係,我們當然要做到足夠瞭解自己正在交往和開始結交的人,強關係是熟人關係網,互相知根知底是必要的。但弱關係並不存在這樣的需求,我們要結合雙方的需要,體貼、專業並且聰明地與之對話,而不是對對方做到全面瞭解。

這就要求我們在未來的社交中找到與連絡人豐富而且深度的共同點,在某一特定領域知道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就可以,然後對症下藥、量體裁衣。比如,為了拿下一個訂單,你只需清楚地知道一個人平時的購買傾向,並無必要將他的愛好列成一個詳細清單。這是弱關係的主要特點之一,我們沒有時間對一個人做詳細的背景調查,只需瞭解他有哪些與自己相關的獨特興趣即可。

二十二、權威法則:認識你的專業領域內的權威,並想辦法與他建立弱聯結

為了實現我們的目標,你要知道在你所從事的領域中誰最優秀,並列出當前這個領域的權威人物,然後通過可能的方式與之建立聯結,比如在社交帳號(微博、微信等)中互相關注,這就成功地建成了一個交流的通道。

1.對自己已認識的人進行分類——列出我們的關係庫中已經認識的人,看看有沒有權威人物。

對於我們已經認識的人進行整理分類,不管是強關係還是弱關係,是熟人還是偶爾聯繫一次的人,把他們清晰地羅列出來,注明他們的身份、年齡和與你的親密度。例如:親戚、大學同學、過去的同學、之前的老師、之前的同事等,從中發現那些某一領域的權威人物、前輩或專家。

2.建議一個你渴望結識的名單——把那些你希望認識的權威人物寫下來。

要有強烈的渴望去結識更多權威人物。現在,把你最渴望認識的人單獨列出來,寫下他們的名字,在未來的社交中重點對待。他們應該是一些高水準的人,或在某一行業中有獨特的見解、資源等,你希望在未來的某一天能夠認識他們。對這些目標物件,你要確定他們不同的重要性,制定有效的計畫,然後專心地投入。

二十三、陌生人定律:要把大部分的精力用於聯繫那些“完全陌生”的人

在工作中,要注意去聯繫那些“完全陌生”的人,而不是盯著熟人做文章。比如,假如你是一名銷售或者公關人員,不要試圖從熟人關係網中獲得你的業績,而要開拓新的關係網。不要懼怕給陌生人打電話,你只管硬著頭皮開始,並投入大部分的精力。

去認識一個完全陌生的人,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你要想著自己一定會成功,不會失敗。你要堅定一個信念:堅持聯繫下去,就是勝利。有時候,我們的聯繫會遭到拒絕或者乾脆沒有回音,這時不要氣餒,繼續和他們聯繫,用誠意和耐心打動對方。你要在這個過程中佔據主動,甚至表現出一種真誠的侵略性,來使所有人都感受到你的可信。

二十四、活躍法則:在社交網的內外兩個世界中,都努力提高自己的可見度和活躍度

與強關係不同,我們必須在初次結識的朋友和弱關係網絡中保持一種可見度與活躍度,並把與他們的接觸排滿你的日程和計畫表。核心策略是,永遠不要讓自己長時間地消失在一個人的視野中。現在是快節奏的互聯網社會,如果你一段時間沒有曝光,別人很快就會忘掉你,甚至刪掉你的帳號。

即使沒有什麼可聯繫的,也不要消失。哪怕你沒有什麼可說、可做的,也要保持一定的活躍度,使人們看到你的存在。要知道,“消失”比“沒有吸引力”還要糟糕。當有機會出現時,則果斷地展示自己。在必要時,你可以主動地邀請那些你想見的人線上下見面。不過,要把弱關係加深為強關係時,我們要有一個合適的理由,你必須做到讓對方深度信任你,至少在和你的相處中,他備感愉快。

二十五、跟進法則:對已經結識的關係,如果你不跟進,則毫無意義

我們與要交往的人見面之後,想讓別人記住你,並且在未來的聯繫中加強彼此的關係,使雙方都有所收益,及時地跟進是關鍵。我的建議是,如果你與一個人建立了聯結,或者線上下見了一面,這時你需要立刻跟進,不要試圖過幾天再進行重要的溝通,要馬上開始!

原則是,我們在見面後的十二到二十四小時內,就應當第二次聯繫,繼續跟進雙方涉及的話題,趁熱打鐵地形成實質性的合作。這時,郵件和電話問候都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式,要主動聯繫對方。最後,在雙方有所合作後(對方幫你介紹了一份工作或某項業務),不要忘記再次跟進。在一周左右的某個時間段,你應當再次聯絡他,表示感謝的同時,繼續和他保持密切的聯繫。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功地將對方拉進自己的社交網,形成一種穩定的聯結。

二十六、領域法則:要分配自己的時間,去結識不同領域的人

我們有沒有認識數以千計的人並不重要,有沒有認識數以千計地分佈在不同領域的人,才是能否成功的關鍵。就是說,一定要擴大關係的覆蓋面,使我們的社交關係遍佈不同的行業、年齡段、地區等,充分增加資訊的來源。這有助於我們從不同的角度瞭解世界,也增加了我們人際關係的品質。在你需要幫助時,不管遇到了什麼問題,都能有人可求,有相關的資訊源可以諮詢。

二十七、動機法則:要在交往中迅速發現他人的動機,做到先知先覺

在初次與對方交流時,我們就要找到對方的動機,也就是需求:“對方想做什麼”或“希望從我這裡獲得什麼”。人們的動機一般都基於三種:賺錢、愛情和改變世界。這三種動機都會體現在社交行為中,你會從每個人的身上看到這三種欲望,區別只是在於“他們現在想要什麼”。

所以,讓自己先知先覺,率先洞察對方的內心,然後投其所好,幫助人們實現他們心靈深處的渴望,主動去協助別人解決他們的關鍵問題。對有需求的人雪中送炭,可以讓你們的關係變得更加緊密。在社交中,如果你能成為一個擅長“江湖救急”的好人,第一時間察覺對方的需要並主動給予説明,並且有能力替朋友擺平那些棘手的麻煩,你的關係網將飛速地擴大,不論強關係和弱關係,都將為結識你而感到榮幸。

二十八、傳播法則:做一個可以為他人傳播知識、帶去優質資訊的人

人們最佩服的就是有見解的人。從現在起,你要爭做一個有內涵和有見解的人,並給他人帶去幫助,成為一個知識和資訊的中轉站。你要在某些領域內具有獨特的專業性,展示自己與眾不同的優秀的觀點,以及卓越的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能力,這能讓你具有征服他人的獨特魅力。

1.在財富和人際關係都還不多時,就去傳播知識。

對沒有金錢和關係的人來說,想通過社交獲利也是可行的,但這就需要你通過自己的知識去獲取。沒有錢不可怕,沒有人際關係也不是世界末日,你至少還可以做一個在自己有限的人際網路中傳播有用知識的人。在知識領域內,你必須毫無保留並不斷分享自己擁有的知識,這能讓你變得與眾不同。和那些有強大財富及人際關係的人相比,你要堅決而持久地通過知識的傳播、分享打敗他們。從你這裡接收知識的人越多,你相對於他們的優勢也就越大。

2.在知識不夠豐富時,就去成為資訊的中轉站。

當自己的知識能力不足時,就學會把別人的內容分享和轉發出去,成為一個高效率的資訊中轉站。弱關係是一張開放的大網,能成為這張網的資訊樞紐也是一種非常好的選擇,這能將別人的資訊變為你自己的內容,然後傳遞給其他有需要的人。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學習提升能力,然後去應用,最後實現超越。

3.在傳播資訊時,要懂得如何加入、提供我們自己的內容。

在大部分的時間內,我們得動腦筋學會提供富有自己特色的資訊,讓人們對自己印象深刻。你需要瞭解各種不同的資訊,然後用一種與眾不同的方法把它們串起來,變成自己的內容。你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可勝任的資訊創造者,從而被更多的人需要。

4.在連結到弱關係網絡中時,要學會推廣自己的品牌形象,塑造自己獨特的魅力。

每個人在社交中都有他獨特的形象標籤,並且只有我們才能真心地推廣自己,其他的人都不會。你的成功不但取決於其他人是否認可你的工作,還有賴於你對自己進行推廣的效果,取決於你展示給人們的形象。

二十九、參與法則:在參加各種社交俱樂部時,要爭取使自己擁有主導力

現在,除了互聯網平臺外,線下各種各樣的協會、社交俱樂部是人際關係的聚合場,也是高品質弱關係的發生地。如果想獲得同那些有影響的人物面對面的機會,我們得先成為一個相關組織的參與者,取得與他們近距離交流的資格。

在類似形式的社交俱樂部中,不要甘當那個少言寡語或默默無聞的人,要抓住一切有利時機,爭取活動、聚會、交談中的主導權,成為這些社交活動的推動者,這樣,你才能吸引到最大範圍的關注。擁有你自己的俱樂部是一個好的辦法,假如有條件的話,為什麼不自己成立一個以弱關係為目標的社交平臺呢?你可以設立一個組織,邀請那些你想見的人來加入,如果順利,就能獲得更多的溝通機會。

三十、真實法則:讓自己真實而踏實地對待每一天,是我們能夠受人歡迎的基礎

最後,請保護我們內在的真實性,這才是你唯一可以依賴的力量。不要因為虛榮、功利、誘惑等種種外在因素而使自己失去真實。要成為一個與眾不同的人,就要遵守真實法則,讓自己腳踏實地對待每一天,讓自己無論面對何種變故、處於何種環境,都可以真實示人,對別人展示一個踏踏實實的自我。這樣的你,才是最有魅力的,才能贏得人們的尊重與認可。

我們要塑造一個特別的自我——人們眼中留下的好印象都是互相給予的。毫無疑問,我們要想被別人看作一個比較特別的人,就要讓對方覺得他在你的眼裡也是很特別的。為了互相留下這樣的好印象,就要和虛偽、矯情、造作、勢利等一切負面詞語保持距離,要鼓起勇氣與浮躁的環境對抗,使自己擁有強大的內心。

arrow
arrow

    親愛的翻譯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