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口譯的歷史與人類自身的歷史一樣源遠流長。口譯活動的出現遠早 於書面文字的產生。口譯是最早出現的翻譯類型,早於筆譯。
- 中國
- 2000 多年的歷史。古時,從 事口譯職業的人被稱為“譯”、“寄”、“象”、“狄鞮”、“舌人”、“象 胥”、“通事”、“通譯”、“重舌”或“九譯令”。《禮計·王制》中記載:“五 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其志,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 象,西方曰狄鞋,北方曰譯。”《國語·周》對譯員作了這樣的解 注:“舌人,能達異方之志,象胥之職也。”《癸幸雜識後集·譯者》也 作出了解釋:“譯,陳也;陳說內外之言皆立此傳語之人以通其志,今 北方謂之通事。”《後漢書·和帝紀》提到了譯員的作用:“都護西指, 則通譯四萬。”《東京賦》讚頌了譯員的能力:“重舌之人九譯。”(黎 難秋,2002)
2.西方
早在西元前3000年前,古埃及法老統治時代就有口譯的記載。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口譯在國際會議上得到廣泛應用。20世紀50 年代口譯興起,口譯界兩大組織(國際譯聯FIT,國際譯協AIIC)建 立,1957年國際譯協為口譯譯員制定了職業準則和職業道德。60年代口 譯院校陸續建立。1978年美國法庭譯員法案規定了譯員的資格認定。口 譯培訓和認定考核隨之發展(姚斌,2012)。口譯職業的歷史發展可參 見以下時間表。
口譯職業發展時間表
口譯的職業化始于20世紀初。1919年,巴黎和會被認為是口譯職業 化的開端,會議使用法語和英語兩種語言,有了交傳譯員。
1926年,IBM發明了同傳設備,被認為是口譯史上最重要的發明。
1945年,紐倫堡軍事法庭審判,使用了英、法、德、俄四種語言, 會上大規模使用同聲傳譯。
1947年,聯合國採用同傳。
1971年,中國重返聯合國,中國的口譯活動增加。
改革開放之後,口譯活動得到快速發展,但多以交傳為主。
20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大型國際會議增多,同傳活動也隨之增多。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